慈濟【學佛人的心境】 千里路遙 莫忘初心 ■ 在慈濟人人都有心做事,然有時由於彼此互動不夠、人與人之間感情不足,而致事情無法圓滿。上人慈示:「時間可以累積一切。人與人之間,需要時間來磨合;真誠關心每一個人,情感建立、人人齊心,就能有好因緣以成就諸事。」■「用放大鏡看別人的錯誤,會時時生活在計較中,糟蹋自我慧命。切莫看別人的缺點清清楚楚,對自己卻糊糊塗塗。」上人強調要自我管理,自愛愛人,守於本分,律己寬人。對待他人,要把心胸擴到無限寬廣;面對自己,要把「我」縮到極小而能入人心。「若總是感覺『他們在欺負我、瞧不起我、毀謗我』;問題可能不在別人,而是自己太過在乎『我』~~ 愛鑽牛角尖、常起計較心。對人多一分寬容,則與人相處時時自在歡喜。」■ 既懷抱修行志向,上人勉示人人對自己負責任,勿以放大鏡去看他人缺失,要用寬大的心相互扶持。上人提出一個有助自我修行、開闊心胸的辦法 ~~ 「從現在開始,要自觀自省。對於任何一個人,要看他的優點、不要看他的缺點。若夠用心,本來只能看出微小的優點,慢慢地就會看出他全部的優點;將這些優點學習起來,則團體中所有人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身上,對自我身心將有大助益!」■ 將自己放得太大、迷失自我,會礙人眼目。上人言:「理直要氣和、得理要饒人。得理寬心,心寬氣就柔。心胸狹窄,則對人斤斤計較,實在不可愛!」當然,志工也是凡夫俗子,還沒有成聖成賢,因此有些表現,也許不符合所有人的期待,但是我們既來人間,就要讓生命發光綻亮,成為有價值的人生。■  心存感恩,被磨愈亮;心無感恩,被磨益損。要磨亮,不要磨損。而「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要對立?為什麼要生起愛憎分別?為什麼總是比較而且計較?」上人囑眾對於慈濟宗門的法,要「深思」、「正思」,還要「靜思」。■「物質缺乏,或是一時病痛,心境或許不如斤斤計較融資時那麼苦。心靈苦實比生活苦更可憐!」上人叮嚀,得逢慈濟、能與志同道合者共同為世間付出,要把握因緣,自度度人。「要學習佛陀的智慧——智是分別智,能辨明人的特長;慧是平等慧,以平等心愛人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看到他人缺點,會加以彌補;看到他人優點,能讓他盡量發揮。而不是相互比較、計較,導致對立。」上人表示,慈濟人要做社會道德典範,若彼此間時起爭執、計較、批評,如何在人與人之間落實道德?■「惡意的批評,不只傷害對方,也會自我傷害——看到對方因我的批評起煩惱,而感到洋洋得意,這一念間,已經對自己的慧命造成致命傷害。」師父引入門,修行在個人。上人表示:「公修公得、婆修婆得,改習氣是自己得。」期勉人人見苦知福、成長慧命。 【學佛人的心境】  傻傻地做 文∕惟法(美國洛杉磯)  做慈濟,就要像德慈師父的「講古」一樣── 簡單、平實、真誠、純樸,並且發心如初、持之以恆。時間的流逝,就像因緣把握不住一樣地無情而去,慈濟美國分會八周年慶在德慈、德愉、德旻三位常住師父的主持下,匆忙度過;我們僅能憑藉著內心的共鳴,去揣摩、感受心靈的歷史軌跡。德慈師父的「講古」讓我心中激起了一股衝動。想到上人的身體,想到上人的年紀,再想到慈濟這部牛車的沈重……,不得不站出來呼籲慈濟人:不要再讓上人操心了!現在正是我們以「和」來供養的時候。 毋忘「多用心」切忌用「多心」 為什麼我會選用這樣一個題目,來作為八周年慶的感言呢?因為,「傻傻地做」才是真修行。傻傻地做」,一般以為是指迷迷糊糊地去做,其實不是。是心中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但卻能夠不比較、不計較,無所求地付出;如此,慈濟這部房屋貸款牛車才能順利地推上山坡。上人時常告誡我們,做事要「多用心」,要從「做中學、學中做」、「做,就對了!」僅懂得道理而不去做,是沒有用的,一定要自己去做了之後,這種體悟才真正屬於自己;否則,道理還是道理,你仍然是原來的你。所以古德說: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。」自己的業自己擔,誰也替代不得。但是,我們卻常常忘記上人時刻叮嚀的「多用心」,反而是用「多心」來做事,人我是非也因之而起。 六度萬行 盡在慈濟世界 到底什麼地方才是「真正用心之處」呢?那就必須細細地去體會了。試想:為什麼有人在慈濟「越做越歡喜」,也有人「越做越煩惱」呢?我認識慈濟五年,但真正成為慈濟人,卻只不過短短三年零幾個月。我從一個小小的「志工」成為「委員」、「慈誠隊員」,也經歷過不少的努力及內心掙扎,因為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慈濟的法門。一路行來至今,我才真正明白──六度萬行盡在慈濟世界!最後甚至連大體都可以捨去。是不是能充分發揮人生的使用權,就全憑那「一念心」。最近一年由於承擔慈誠隊中隊長的職務(美國分會未設大隊長,由四位中隊長集體領導),加上各種因緣聚會,對我的衝擊、體會良多。這一路走來雖僅三年多,卻像是走了三十多年,心中感觸良深──有「歡喜」的一面,也有「煩惱」的一面;有「真善美」的一面,也有「醜陋」的一面;那種內心錯綜複雜的情緒,很難理得清楚。這時,我想到上人所說的:「不要執著,一切都是觀念而已。」同時也警覺到自己的習氣。要善解、要包容啊!因為人生無常,國土危脆,一個真修行人,就是要訓練自己去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,心能不隨著波動,才能隨遇而安。曾幾何時,我竟然也能悟到上人曾說的「心會冷,但意不在」的真義了。 捨「世俗五欲」後勿拾「慈濟五欲」債務整合 人,最可貴之處就是「內能自謙、外能禮讓」。記得慈濟三十周年慶時,曾在「聽雨茶軒」聽過德慈師父「講古」,但是卻沒有這次在八周年慶時聽的感觸良多。德慈師父的話語中,處處流露出對上人的敬愛,講到上人身體狀況時的那分疼惜,更是恨不得能以身相代。德慈師父的「講古」,簡單、平實、真誠、純樸,像極了他自己,但他口中卻一直說自己不會說話。其實,德慈師父「講古」,真的很美!記得當年我與內人第一次回花蓮時,也是德慈師父向我們說明慈濟的四大志業、六大腳印(今日已是八大法印),那是我們第一次與德慈師父結緣。事隔四年,德慈師父一點都沒變。做慈濟,就要像德慈師父的「講古」一樣──簡單、平實、真誠、純樸,並且發心如初、持之以恆;如此,自然能與人相和。不論擔任什麼職務,心中必須存著都是為眾生服務的心態,分工而不分心,更要積極培養新的人才來接替,讓慈濟的慧命得以延續;該上台的時候上台,該下台的時候也毫不猶豫的下台,抱持著「菩薩遊戲人間」的態度來做慈濟,才能天天賺「歡喜」、結「善緣」、達到「善的循環」。千萬不要用「世智辯聰」的標準來衡量慈濟的人間菩薩道,更不要捨去了「世俗的五欲」,又拾起了「慈濟的五欲」,那會適得其反。 不比較、不計較才是真看破、真放下 慈濟的人間菩薩道,就是行動上「無所求地付出」、就是行動上的「大捨」、就是行動上的「不比較、不計較;傻傻地做;做,就對了」,這樣才能真正的「看破」、「放下」。三年多來做慈濟的一點小小體會,藉此與大家共勉! 延續閱讀:【用心看慈濟】不只做對的人 還要做慈悲的人 【靜思小語】 用放大鏡看人缺點,時時生活在計較中。 對人多一分寬容,放大其優點,才能彼此成就餐飲設備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j53njyp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